日本《R25》杂志做了个调查,最让驾驶员反感的行为是什么?副驾驶对正驾驶各种开车的方式指手画脚。
这种行为就像:唐僧一直在耳边念念念,心里烦得很,做什么事情都做得不太好。
首先,副驾驶的人喜欢所谓的“教”人开车是
投射效应
在作怪。

瞿佳昌,邹成锡.论投射效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.新西部(下旬.理论版).
不少人的认知缺乏客观性,喜欢把自己当做标准,并且把自己的感情、意志、行为特性等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。
说人话:这些人只是认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对的,并且想让别人也照自己的想法来做这个事,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自我的满足。
就好比,如果说我是很喜欢吃榴莲的:“啧,榴莲那么好吃的,你赶紧吃嘛,你去喜欢吃嘛,你肯定要喜欢吃,这么好吃的榴莲,你怎么能不喜欢吃呢?”
不然就不高兴,说不定还要吵起来:“榴莲都不要吃,你什么品位嘛!”可能就会变成这个样子。
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
缺乏安全感
,也会下意识地指挥驾驶员开车。

有些人很难忍受不确定感,当内心缺乏安全感的时候,会通过
人为地制造确定性以及强烈的控制欲
,来满足自身对安全感的需求。
说人话:就是副驾,坐在边上的那个人命是交到了驾驶员手里了,是不是?我自己又开不了车,然后我和你一样坐前排,是吧?
车子又不受自己控制的,有的人真的是会担心的,就会想要通过指挥正驾驶的驾驶员来获得这个安全感,「哎」还是在我的掌控之内,就有点这种意思。
其实副驾驶的人一直说话是反而容易干扰驾驶员开车的,是
增加危险性
的。
弯美娜等人在《交通工程》期刊上面发了篇论文这样说的:

弯美娜,李洋,何庆.驾驶分心行为驾驶人的多重对应分析.交通工程.
2014年全国简易交通事故一共发生了
656.3万起
,驾驶分心造成的
47.22%
,将近一半,
300多万起事故
都是驾驶分心造成的。
而副驾驶聊天是典型的干扰行为,会导致驾驶员从驾驶任务中转移精神注意力,延长驾驶员的反应时间,从而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。
简单地讲:副驾驶「嘚嘚嘚嘚嘚」一直唠叨个不停的话,指挥不了正驾驶,反而还会
增加事故发生的几率
。
所以,你看,公交车司机朋友们或者长途客车司机朋友们都规定不许搭腔、不许说话,专心开车,都有规定了,是吧?
所以,在开车的时候,为了自己的安全,得想方设法让副驾驶的人不要影响自己。
如果我们自己开的话,第1个办法就是:上车前先
委婉地告知对方
。比如说:“我自己开车,旁边有人一直教,会忘记怎么开,会非常危险的。”
在开车的途中,要是副驾驶忍不住了,还是在那边说,我们就不断地提醒:“你别说,你再说我真忘记怎么开了。”
他反而:“哦,那我不说,那我不说。”这样反而客气点比较好。你要跟他说:“闭嘴!”吵起来了,你们还不如不要一起出门了,对不对?
第2个方法什么呢?
把音乐声音开
得稍微大一点
,副驾驶在说什么,不太听得清楚,不是说是完全听不到,你开那么响,那外面车子按喇叭也听不到了。
是你知道他在说话,但他说话的内容其实分辨不太清楚,这样就可以了。
参考程杰等人在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》上面发的论文:

程杰,唐智慧,李小玲等.驾驶中听音乐对驾驶安全的影响.中国安全科学学报.
上面说:60分贝听歌时,开车会更加专注,对车辆的控制也会更好。
简单讲就是:
听歌不但能够避免副驾的朋友唠叨,还能让自己开车相对能处于一个更好的状态
。
第3个办法:
让副驾来开
。我们随便找点理由,我们有点困了、眼睛有点累了、腰疼……是吧?
你开的时候,在副驾让你感受一下,我也「嘚嘚嘚嘚嘚」在那边说。
何浩然、周业安在《世界经济》期刊上面发了篇论文,给你听一下:

何浩然、周业安.换位经历是否会促进换位思考:来自经济学实验的证据.世界经济.
换位经历,能在一定程度上,让人感受他人的情感和想法,从而达到
换位思考
的目的,并且影响参与人的行为。
说人话就是:时间久了,他自然也会意识到之前的行为是有多烦的,以后再唠叨的可能性也不会有那么大。
但也有种情况:“哎呀,你这么说,那你来开,你来开。”“不了,我就不要开了。”唠叨要唠叨的,开你让他开,他是不开的,也有可能会是这种情况的。
但是一般来说是这样的,就是说副驾……谁坐副驾?一般是老公的老婆,老婆的老公……都是关系比较亲密的人。
这种像怄气一样的,“那不行你来开”这种,有可能也是不太好,对吧?所以说,也不是特别推荐这方面的这种做法。
更不推荐的是什么呢?“啊呀,实在是太吵了,你下车,你打个车,你走。”
这个听起来是有效,的确是让副驾不唠叨了,这个目的能达到的这种情况下,其他的问题会不会产生呢?
所以说,很有意思,我们在做汽车的时候,如果单纯只是解决技术上面的这种问题,没有考虑到生活的场景的话,往往还是
有可能得不偿失
的。
总得来说,坐副驾的人喜欢教我们开车的话,一方面就是因为他有可能觉得自己技术太好,
自信过头
了。
另一方面,有可能是因为他
缺乏安全感
,想要通过控制驾驶员的操作来获得安全感。
也有一种可能性是什么?他真的就只是想和你聊聊天,都有可能的。
所以说,2个人出门,5个人一起坐1台车子,重要的不是开车水平到底是怎么样,也不是说到底害怕不害怕的问题,是大家愿不愿意知道这样的情况还是一起出发。
在一起出发、愿意一起同行的过程中,谁更能够承受一些?谁更能体谅一些?大家能不能更好地达到想要去的目的地?有可能这才是关键所在吧。